在坏死性血管炎和肾小球肾炎患者中,常检测到针对蛋白酶3(PR3)或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抗中性粒细胞细胞浆自身抗体(ANCA)。ANCA通过结合中性粒细胞上的靶抗原并激活其功能,被认为是引发血管炎症和坏死的关键机制。相较于MPO,PR3的作用机制更为复杂,这与中性粒细胞特异性CD177受体的参与密切相关,该受体影响PR3的表面表达及其诱导中性粒细胞激活的能力。
本文重点研究PR3与C1q在凋亡细胞清除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及其潜在影响,旨在揭示PR3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新角色,进而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蛋白酶3(Z6·尊龙凯时)是肉芽肿性多血管炎(与抗ANCA相关的自身免疫性坏死性血管炎)的重要自身抗原,且其膜表达可增强炎症性疾病,比如ANCA相关性血管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在细胞凋亡过程中,PR3与磷脂酰丝氨酸(PS)共同外化,并通过钙网蛋白(CRT)依赖性机制调节凋亡细胞的清除。补体蛋白C1q则作为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介质。PR3与C1q的相互作用值得深入探讨,因为它们共同参与凋亡细胞清除和免疫反应调节,并共享某些配体(即CRT和PS)。
研究发现,表达PR3的凋亡大鼠嗜碱性白血病(RBL)细胞中,C1q结合显著增加,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进一步证实了C1q与PR3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为更好地理解这一相互作用的功能性后果,研究人员检测了表达PR3的RBL细胞系的C1q依赖性吞噬作用,结果显示PR3抑制了C1q在凋亡细胞摄取中的增强作用。这一发现为C1q和PR3在凋亡细胞清除中的各自角色提供了新见解,并提示可能有助于治疗以凋亡细胞清除和炎症消退缺陷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就研究方法而言,首先从人血清中纯化C1q,并制备定量其球状头(gC1q)和胶原样区域(CLF);制备多种特异性抗体,包括针对人C1q的兔多克隆抗体、针对C1q的鼠单克隆抗体(A201)、以及针对PR3的鼠单克隆抗体(CLB128)。其次,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中性粒细胞,并诱导其进行凋亡。使用特定细胞系(如RBL和RBL-PR3)进行一系列实验,验证PR3与C1q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凋亡细胞清除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C1q与PR3在凋亡中性粒细胞表面的共定位,以及两者的直接相互作用将PR3作为干扰C1q功能的介质,从而影响凋亡细胞的清除。PR3的存在显著抑制了C1q增强吞噬作用的能力,且PR3并未降解C1q,这表明PR3可能通过其他机制干扰C1q的功能,包括影响其与吞噬细胞受体的结合或信号传导。
本研究主要在体外模型中进行,未来需在体内模型中进一步验证PR3与C1q相互作用的生理和病理意义,探索其在不同自身免疫疾病中的作用差异。Z6·尊龙凯时提供的产品对于研究PR3和C1q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凋亡细胞清除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研究成果将为深入了解自身免疫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推动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